KAN Property推出首個社區商場項目
以上圖片: 這個商場項目的建築工程,已完成了90%,預計可以於今年12月開始試業營運。
KAN Property日前宣布,集團日前宣佈將會打造旗下首個社區商場項目,選址坐落於Ram-Indra路,正是鐵路即將會通車的市區鐵路粉紅色線,發展商預計場項目耗資2億泰銖。
集團更為這個新的項目委任了常務董事,由Tatchai Silphiphat負責擔任,他日前透露,這個全新的社區商場,將命名為「ease park」,坐落於機場鐵路站的100米附近。
這個商場項目的建築工程,已完成了90%,預計可以於今年12月開始試業營運。
以上圖片:KAN Property日前宣布,集團日前宣佈將會打造旗下首個社區商場項目,選址坐落於Ram-Indra路。
商場樓高只有三層,採用了時尚的工業風作設計概念,坐落於面積3.5萊(約5,600平方米)的土地之上,由家族所持有,處於Ram-Indra路的4.5公里外。
另外,商場的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預計可以為集團帶來可觀的租金收入,估計於明年的租金收益達7億泰銖。Tatchai畢業於Kasetsart大學,修讀建築系,然後他更於美國俄亥俄洲的Akron大學取得商業及行政的碩士。
Tatchai Silphiphat於地產行業有豐富的經驗,他曾於著名發展商Sansiri的高層物業及分層單位物業的市場部工作了六年時間。他表示:「我個人十分喜歡經營或建立生意業務,還有一些休閒的活動,包括:於空閒的時候享受美食及購物的樂趣。但較喜歡到社區商場多於大型的購物商場。」
他還說,他個人較喜歡社區商場的原因,是因為較為方便,而且只需要很短的車程,由家裡駕車到商場十分快捷,又有充足的車位。
以上圖片: 商場樓高只有三層,採用了時尚的工業風作設計概念。
「一個社區商場,能夠成為附近居民一個購物熱點,讓他們可以經常到這裏,如一星期一次,甚至一星期三至四次,他們可以到這裏就可以滿足到生活各種所需。」Tatchai Silphiphat續指。
Ram-Indra路附近4.5公里的地區,都是一些非常具潛力的區域,可是這些地區卻缺乏具規模的社區商場。
「每天這裏都有超過250,000輛汽車駛經我們商場的門口,可為商場帶來不少人流,而且商場坐落於主要的道路上,所以亦是暢旺的原因。」他補充指。
以上圖片:商場的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預計可以為集團帶來可觀的租金收入,估計於明年的租金收益達7億泰銖。
除了商場項目外,KAN Property未來的計劃,亦主要集中於發展住宅項目,包括:獨立屋、排層屋,以及分層單位。
「我們將會於明年開始,先發展一個住宅洋房項目,不過這個項目不會涉及巨大的投資金額,預計項目會於明年的第三季推出應市。」
此外,集團計劃於2018年,將會推出兩個全新的項目,分別是洋房及半獨立屋住宅。
資料來源: The Nation
泰國捷運兩線招標完成
以上圖片:BTS 系主要由 BTS(曼谷輕軌)、SINO-THAI 以及 Rachaburi Holding 組成,中標 2 條捷運項目,總投資額 1,050 億泰銖。
泰國中華網報導,泰國大眾捷運局消息稱,黃色和粉色兩條捷運項目招標工作完成,BTS 系成功中標 2 條捷運項目,總投資額 1,050 億泰銖,預計兩條路線將於2020年竣工啟用。
泰國大眾捷運局 7 日釋出的黃色和粉色兩條城市捷運項目招標工作進展,2 條捷運項目最終被曼谷城市捷運(BTS)牽頭的 BTS 系分別標得。中標價格分別是,粉色捷運投標價 535.19 億泰銖;黃色捷運投標價 519.13 億泰銖。這兩個捷運項目合計投標額為 1,054.50 億泰銖。
以上圖片: 粉色捷運線全長 34.5 公里,項目投資預估 534.90 億泰銖。
BTS 系主要由 BTS(曼谷輕軌)、SINO-THAI 以及 Rachaburi Holding 組成。而另一家競標方 BEM 系主要由 BEM(曼谷城市高速)和初幹創工程集團組成。BEM 由曼谷地鐵(MRT)和曼谷高速合併而成。
以上圖片: 而黃色捷運線全長 30 公里,項目投資預估 518.1 億泰銖。
粉色捷運線,全長 34.5 公里,從克萊至民武里,項目投資預估 534.90 億泰銖。而黃色捷運線,全長 30 公里,從叻拋至叁隆,項目投資預估 518.1 億泰銖。中標方將獲得 33 年的項目特許經營權,包括了前期基建投資和後期的運營維修。而政府方面承擔土地徵收成本。
泰國大眾捷運局局長披拉育說,接下來還講會和中標企業打開項目中標附件書,解決捷運線互聯的問題。比如黃色捷運線叻拋終點站將在叻拋和拉差達路交叉口終止,但將會右轉經最高法院和綠色捷運實現互聯。而粉色捷運項目將會有一個 2.8 公里長的國際會展中心站過道延長線。
以上圖片: 粉色捷運線從克萊至民武里,中標方將獲得 33 年的項目特許經營權。
資料來源:鉅亨網
胡志明市的房地產市場於亞太地區排名第5
越南的一份最新的房地產報告指出,胡志明市的地產發展潛力,與及投資前景等因素,於亞太區多個城市中位列前矛,晉身第5位,每年的平均資產投資回報,預計可達25%。
城市土地研究所(Urban Land Institute)及,諮詢公司PwC,日前聯合發表了亞太區新興城市的房地產市場2016年最新的趨勢報告指出,胡志明市的房地產投資名第5,至於房地產發展的第4。東京位列最前,至於悉尼及墨爾本則緊接其後,而大阪及胡志明市則些微落後於其他地區。
越南是其中一個新興市場之一,是該地區當中最有潛質的城市,為投資者帶來理想的回報,尤其是在過去兩年的表現更為突出,由2014年只排名第19位,到了今年已躍升至首5名之列。
於當地投資的海外投者,主要是來自日本、南韓,以及新加坡,根據這間公司的報告指出,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升值空間十分大,預計每年的回報於20%至25%左右。
這個報告還分析了當地物業市場價格上升的主要原因,當中之因素包括,政府近年的各種政策,有效地穩定本地的貨幣市場、可以控制國內的通脹、放寬物業出租的條,以及讓海外人士更容易投資當地的物業,都對樓市起十分大的幫助。
全球的海外投資者,都紛紛進軍越南的海外房地產市場,部分大型的企業是透過合併及收購進入當地。他們投資的種類亦十分廣泛,由海灘度假村、服務式住宅、普通的住宅物業大廈或項目,及酒店等等也有涉足,至於他們最熱門的投資地點或城市,分別是河內、胡志明市,以及峴港。
例如:新加坡的著名投資基金Frasers Centrepoint Limited,早前亦進軍地的房地產市場,從當地的房地產發展商手中,購入了一個豪華分層單位住宅項目的70%的擁有權。這個市值達到1億元的項目,名為G Home,位於胡志明市的中心,整個物業佔地大約1公頃。
資料來源:VN Express
泰國國企政策署為國家交通系統制定未來五年計劃
泰國國企政策署將向交通部副部長提出其針對11項與交通有關的國家企業的未來5年計劃,旨意每年增加10%對於交通方面的投資,也希望能減低貨物運輸的成本佔據整體GDP比例到6.9%。
泰國交通部副部長Krichthep Simlee表示,泰國國企政策署已向交通部提出了2017年至2021年的戰略計劃,此計劃涉及11個交通部管轄的國家企業,此計劃符合國家整體5年計劃及5年國企計劃的戰略。
根據國企政策署的計劃,第一個戰略就是要提升泰國交通服務的承載能力,要達到國際標準,要令整個系統更有效率的監控,也更能避免意外的發生。交通部最初計劃在2021年將減少道路嚴重意外的數字,到每駕駛100萬公里4.07宗,2015年達到零宗空中運輸意外。
第二個戰略包括了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增強泰國的整體競爭力、可持續性經濟穩定、科技發展及信息科技的更有效率。國企政策署定位國企訂立了投資交通系統的目標,希望每年的投資額有10%的增長。貨物運輸成本也要從2015年佔整體GDP的7.4%降到6.9%。
目標由鐵路運輸貨物的比例由去年的1.4%增至4%,水路運輸貨物由現在的11.44%增至15%。第三個戰略就是增加企業主要經營業務的產能和營收能力,要減少高支出及低效企業的虧損。
第四個提出的戰略是提高治理和良好的管理。最後是加強交通系統的創新和技術提升。 Krichthep表示交通部將向國企政策署提出其意見及附加資料。
資料提供:The Nation
世界銀行稱泰國2017年經濟料增長3.2%
世界銀行報告稱泰國2016年GDP增幅為3.1%,而明年增幅為3.2%。國內消費復甦以及政府財政一系列支出計劃等。
世界銀行(世行)駐泰國高級經濟學家吉迪蓬公佈最新泰國經濟研究報告稱,泰國今年經濟增速料在3.1%,而明年增速在3.2%。推動泰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國內消費復甦以及政府一系列財政支出計劃等。像複線鐵路計劃,以及全國鐵路提速計劃等。這些都將會提振泰國經濟增長。
而旅遊產業所保持的穩步增長將繼續在明年發揮同等重要的作用。入境游市場所帶來的消費拉動將會在明年延續,每年13.1%的入境游增速將旅遊經濟重要的動力來源。
農業經濟也將從乾旱中逐步恢復。儘管泰國人民失去偉大的國王普密蓬導致經濟放緩,但相信隨著泰國新任國王哇集拉隆功國王繼位,泰國經濟將會逐步走出普密蓬國王逝世的悲痛陰影。泰國經濟仍將面臨外部經濟波動影響帶來的壓力,不管是英國脫歐後不確定性,還是市場對於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新政的過度猜測。這些都會讓明年全球經濟帶來很多變數。
吉迪蓬認為,泰國經濟增速維持在3%本身就很低,也並未很好的反映出泰國經濟本身的增長潛力。政府必須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比如服務行業,僱用人數佔比40%,GDP貢獻率僅50%,而製造業僱用人數佔比15%,卻能夠產生35%的GDP貢獻率。而在發達國家服務行業GDP貢獻率高達70%。所以泰國的服務行業有巨大的增值潛力,長期將帶領泰國的每年GDP增長達到4%。
資料提供:finchann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