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40年的變化:為甚麼我們生活的花費愈來愈多?

January 26, 2016 發佈者:Golden Emperor

1975年,似乎離我們也不是很遙遠,近在眼前。這一年前,越南戰爭結束、成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出現了澳大利亞的郵局和電信局。

這是40年前發生的事

40年的時間裡,因為一些重大的事情,一切都變的不一樣了。Y世代,Z世代,以及Alphas世代的人已經出生了。互聯網、數碼技術、手機以及新媒體佔據了我們的生活。多元化的文化使澳洲變成了一種富含不同的文化在內的國度。

在那個時候,我們看大白鯊。現在,我們看樂高電影。

211

1975年,澳洲的人口數量達到了137萬,到2015年增長到240萬,這個國家的中間年齡從上世紀末到今天一直是37.3歲。

那麼其他的甚麼改變了呢? 以下是McCrindle調查局匯總了數據:

收入
1975年,全職工作的平均收入是7,618澳元。如今已經翻了10倍多,達到了72,000澳元。

面包
之前,1份麵包只需24仙澳元。如今,同樣的麵包要2.84澳元——我們這裡談論的麵包,不是85仙澳元的東西。

牛奶
1公升牛奶成本30分澳元。現在1公升接近1.45澳元。

報紙
過去一份報紙12分澳元,如今需要支付2.5澳元,升幅約20倍。

石油
在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後你可能認為汽油現在特別便宜,只要每公升1.20澳元。 1975年的汽油每升是57仙澳元,還不及現在的一半價格。

樓價
房地產的數據更是非常嚇人,在悉尼1975年的平均房價是28,000澳元。今天需要850,194澳元。
是過去房價的30倍,這樣看來,你如今增長了10倍的工資也不是那麼樂觀了吧?

221

墨爾本(Melbourne)的房價漲幅是最大的,漲了約31倍。當時,普通住宅是19,800澳元。現在它是615,068澳元。

在布里斯班(Brisbane),從17500澳元到473,924澳元,上升約27倍。

在阿德萊德(Adelaide),從16,250澳元到459,258澳元,升幅約28倍。

在珀斯(Perth),從18,850澳元到604,822澳元,約32倍。

在堪培拉(Canberra),從26,850澳元到573,326澳元,約21倍。

在霍巴特(Hobart),從15,200澳元到322,274澳元,約21倍。

年輕的人
人口統計學家Mark McCrindle說,儘管在一些地方,一些生活成本仍然保持在一個水平,但是對於房子的供給和需求市場不斷被突破。 Mark McCrindle說:「現在比40年前多100萬的人口,現有的房子太小,所以我們需要比之前建更多的房間。當然還有一些海外的投資者和買家也佔用了房子的名額。所以目前房子的需求大於供給。」 Mark McCrindle表示澳洲人應該希望房價繼續提高,年輕的人在購房方面應該會比他們的父母更有壓力。

近期有些爭論指出,今天的年輕人所承擔的壓力比他們的父母更大,另一些人說他們的父母需要處理比Y世代較高的利率問題。但是Mr McCrindle認為這只是幫助年輕人的一個方面,並不是全部。

「雖然低利率會讓年輕人面對貸款時更輕鬆一點,但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現在面臨著債務,而抵債的物品卻一直在貶值。如果不考慮利率因素,年輕人不得不去支付學費,而這部分費用是他們的父母可以不去理會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他們的父母不用去支付的種類,如網絡的利用以及技術設備的使用。現如今這些都是基本的東西,也是在其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前,人們的經濟基礎從零開始。Y世代現在的經濟基礎從負債開始。這就是當年年輕人所面臨挑戰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 www.news.com.au